人和人真不一样,韦东奕成名后仍在经济菜窗口打饭,一顿饭10块钱
- 2025-03-13 15:02:28
- 14
有网友晒出在北大食堂偶遇韦东奕的照片,照片里的韦神仍然是一身标准的黑灰色搭配,连吃饭也要随身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大包。只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成名后的韦神居然会在最便宜的经济菜窗口打饭,一份面和三片西瓜,目测总价在十元左右。

据相关人士透露,在以美食著称的北大食堂里,韦东奕最爱的就是经济菜窗口,忙的时候,韦东奕甚至连菜也不打,一袋馒头加一大瓶矿泉水就是他的一顿饭了。

在普通人的认知当中,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物欲极低的人,无论如何也很难与“国内最高学府教师”的头衔画上等号,因此当韦东奕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镜头前,圈内圈外都炸开了锅。
有人将他比作金庸小说里的外表平平无奇却身怀绝技的”扫地僧“,更有人称他为”现实版的谢尔顿”。这种扑面而来的巨大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极具烟火气的数学天才一经出现,便打破了人们以往所有的想象。
韦东奕觉得杀生是不对的事情,所以从来都不吃肉;认为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便常常步行十几分钟到水房接白开水喝;就连炎热的夏天,他也从来不开空调,因为觉得浪费电力资源不太好。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理念不同于常人,在数字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韦东奕也像是个与世隔绝的人。据韦东奕的堂哥透露,尽管生活在北京,但韦东奕每月的生活费从来都不会超过300元,他不爱用手机,最爱的电子设备是收音机。
对于韦东奕来说,生活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最大幅度地进行省略压缩,唯有一件事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那就是数学。
就像电影《教父》所讲述的真理,“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数学往往是其最头疼的科目,一串串数字更像是难解的天文数字,但对于韦东奕而言,学习数学知识就像是读小说一样,刚刚看到题目开头便已经对整个证明过程了然于胸。
带着这种惊人的数学天赋,韦东奕的传奇故事从一开始便达到了普通人的巅峰。08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竞赛上,韦神以长达4页纸的解答过程成功解出难度最大的平面几何题。
据称,就连当年的国家队副领队都用了三个小时才弄懂韦神的证明过程,那一年,韦神毫无意外地拿下了当年IMO竞赛的满分金牌,一举站上了世界之巅。
第二年,韦神更是以耗时7:1的绝对优势击败了数学界出名的大神级人物陶哲轩,达成了几乎所有比赛全部通关的神话。
而那一年,韦神所获的奖项更是极其容易介绍,因为他获得了所参加比赛的所有奖,并且每一个奖项都是以满分的成绩捧回的。
除了实打实捧回的奖杯,韦东奕在学术圈的名声也是多次得到业界顶级专家首肯的。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曾经打趣般地说道:“韦东奕的动作太快,他可以很快把别人的文章方法和结果极大简化,以至于现在有些大人物不敢轻易在文章发表前提前放到网上。”
我国知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田刚,更是在采访中直言韦东奕是他从教生涯中遇到的最具数学天赋的学生。北大的丁延庆副教授直言,韦东奕时常会忽略普通人。作为如此天赋异禀的数学人才,韦东奕一毕业便收到了国内外众多高校抛来的橄榄枝。
其中,作为世界顶尖高校的哈佛大学甚至主动打破百年校规,表示愿意为韦东奕破格免去英语考试,只为了邀请他入学。面对如此丰厚的条件,韦东奕却想也没想的拒绝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要留在中国的土地上,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
就这样,毕业后的韦东奕选择了留任母校,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一名普通教师。实际上,在韦神的光辉事迹被媒体报道以前,北大数学系早已流传了不少有关这位大神的传说。
据称,在北大数学课堂上,作为教授的任课老师曾这样介绍作为助教的韦东奕:“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韦神功力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韦神的传说早已传遍神州大地,但韦东奕本人却似乎丝毫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生活中的他依然是那个谦虚谨慎、不善言辞到有些木讷的人。
据其同学韩京俊在文章中的回忆称,韦东奕曾多次向他表示,网上的吹捧令他压力倍增,每当听到别人夸赞自己,他总是连连表示“没有啦”“不是这样的”,面对找他探讨问题的学生,他更是来者不拒,总是很耐心地解答别人的问题。
韦东奕在网络上一炮而红之后,许多人表示要慕名前往拜访,网络上更是时不时曝光出“偶遇”韦东奕的照片,但剥去“天才”的外衣,韦东奕也是一个需要个人空间,不愿被陌生人打扰的普通人。
无论是天才或是普通人,都需要一片生长的净土,既然韦东奕对朴素生活的追求对其他人并无任何影响,我们就应该理解他的生活方式,不要强加给他过度的关注,允许他沉浸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才是我们对他最大的尊重。